香云纱 —— 濒临消失的传奇

香云纱俗称茛绸云纱。是一种用薯莨的汁水对桑蚕丝织物涂层,再用含矿物质的河涌塘泥覆盖,经过太阳暴晒加工而成的纱绸制品。目前香云纱以顺德出产为主。香云纱染整技艺是第二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特性
香云纱是一种纱绸制品,穿起来还会发出沙沙的响声,故称为响云纱,后音变为香云纱。它实际上是薯蓣科的薯莨汁液泡过的小提花绸,和广东顺德、南海、三水、佛山等地特有没有被污染过的河泥(俗称“过河泥”)发生化学作用的产物。薯莨汁液主要成份为易于氧化变性产生凝固作用的多酚和鞣质,和“过河泥”的高价铁离子发生化学反应后产生黑色沉淀物,凝结在制作绸缎的表面。香云纱正面黑色,反面黄褐色。 过去有一个传统习俗,富人买回香云纱服饰先给佣人穿,穿一段时间自己才穿。这是缘于香云纱本身的材料和生产方法致使新的香云纱服装纤维比较粗,穿起来不舒服;而穿过一段时间的香云纱会变柔软。 民国时机器参与制作的香云纱叫电机纱,其价值和质地比传统香云纱要差。香云纱的生产严重受限于原产地的特殊成分河泥以在生产过程中完成化学反应。1990年代一个来自日本的纺织业工程师曾到顺德学习香云纱生产技术企图移植,最后无果。

历史
辉煌时代

据资料记载,顺德在明朝永乐年间开始生产出口香云纱。民国时期,经线组织为绞纱,俗称“白坯纱”的新产品在南海县生产出来,用这种改良的白坯纱结合香云纱生产技术制成的产品大受欢迎。1922年至1925年间广东的丝绸业进入鼎盛时期。顺德地区有晒莨工场500多个,香云纱销往欧美、东南亚等地。香云纱制作的衣物质感好,夏天穿起来特别凉快,因此被1930年代当时的北京、上海的上流社会人士当作时尚服饰穿着。此外香云纱此时在海外华人圈子里也相当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顺德的伦教、容奇、勒流、陈村,南海的盐步、西樵以及佛山地区仍有出产香云纱制品。

没落及重生
但随着化纤棉织物的盛行,技术复杂的香云纱产销量逐年下降,很多厂关门、转产。至2006年,顺德仅余梁珠所有的成艺晒莨厂,厂里40多名工人中,知道生产技术及操作关键的只有10人左右,且都已70岁左右。所产香云纱主要被用于制作官方贺礼或当作公关场合上的礼服。 1994年,和丈夫黄志平在广东创业的服装设计师梁子在顺德的一间废弃仓库里发现了莨绸。1995年她创立了自己的时装品牌“天意”(TANGY),这时的成艺晒莨厂已经奄奄一息。梁子利用进货自成艺的香云纱设计并生产自己品牌的服装,逐渐让世人再次认识香云纱。

价值发现
此后,陆续有制衣商到成艺晒莨厂购买香云纱布料。2005年,深圳市的一个香云纱服装生产厂商继注册““香云莎”商标后又获得了国家“原产地地理标志”产品称号。 2009年,该生产商以“香云纱在深圳市龙岗村葵涌街道办的传承超过100年”,“其为第四代传承人”为由,申报香云纱为深圳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此事成艺晒莨厂公布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证书,并指出该深圳厂商生产的衣服布料(即香云纱)都是从成艺提货,也有提货单作证。又称制作香云纱所用的正宗河泥只有顺德伦教地区才有。此事引起佛山本地民众和媒体的关注,从商业竞争上升到两地的文化传承竞争。自此,顺德及佛山政府开始重视香云纱,并将香云纱的产业化提上议程。 其后两地趋于和解,2010年第六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据参展者介绍深圳、顺德两地已经达成共识,联手推广香云纱。3月,佛山市纺织服装行业协会主办的国家非遗寻根“香云纱”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6月,顺德成立香云纱协会,将香云纱产业的生产商组织起来。至2010年代,顺德较出名的香云纱生产厂有成艺晒莨厂和远发晒莨厂。番禺也有生产厂,都是顺德人投资兴建。产品除了在中国大陆销售,还销往台湾、日本等地。

制作工艺
传统的香云纱制作全部是手工工序。香云纱的一个完整染制周期需要15天,如遇天气因素如下雨还要延长,加上后期处理则需要三个月到半年时间。香云纱的生产流程中浸、洒、封、煮、水洗等每个过程操作都十分繁复讲究。特别是在染料浓度的比例分配上完全靠经验而且需要随时调整。 工序 准备绸缎:把白色绸缎剪成20米一段,在每段绸布的两头缝制穿木棒用的套,在绸身两边缝攀线。 制作染料:磨碎薯莨然后放于竹箩内,依次浸到几个水槽里。其中第一个水槽得到的液汁称为“头过水”,后面的一次为“两过水”、“三过水”、“四过水”。 染绸缎:用“头过水”泡染绸缎,同时不断用手翻动,花费半天时间让绸缎吸匀染料。将绸缎取出晒干,名为“晒莨”。然后用“两过水”喷洒绸缎,用葵叶扫把绸面上的汁液扫干,这个工序称为“洒莨水”。经过6次洒莨的绸缎呈淡棕色,这时将绸缎放入特制的封水槽中用“三过水”浸1小时再取出曝晒,重复6次,这个工序叫“封水”。再用“三过水”在锅里煮绸,脱水,晒干。用“四过水”“封水”12次,再用“四过水”煮绸,再“封水”一次。最后再晒干。 过乌:将伦教的河泥“过河泥”搅拌成糊状,均匀涂在绸缎正面,按中轴线对折绸缎,抬到草地上平摊半小时。这时染料与河泥充分接触起化学反应,使绸缎变得乌黑。 水洗:待化学作用完成后,将香云纱放到河里洗去表面的河泥。 封莨:水洗后,再次向摊开的香云纱上喷洒薯莨汁。 摊雾:在天黑之前将香云纱平摊在草地上,让香云纱吸收早上的露水而软化。装封:香云纱放置3到6个月后再取出水洗,完工后的成品就可以用作制作衣物了。

扩产的制约条件
香云纱的生产扩展受到几个条件限制: 人力成本高:晒莨只能在强日照天气进行,每年10月后就只能停工。工作的间断性导致工资成本上涨。 相关技术人员培养困难:培养一个师傅工要三到四年时间,生产工序多,工作强度也很大,很少年轻人愿意学习。。晒场有限:香云纱生产需要平整、空旷又靠近河涌的平地作为晒场,每次浸染后都需要铺开用阳光暴晒。目前这样的地方在珠三角地区都不好找。

服饰及保养
香云纱可以用来制作衣服,丝巾等。以2010年的生产技术,经过后期漂染香云纱已经脱离了以往纯粹黑色的单一风格,能配合衣物设计印上复杂的图案。以梁子的公司天意为例,他们已经开发出“天意彩莨”、“天意生纺莨”、“天意柯莨”等新品种,大大增强了布料的色彩表现力及艺术感。 2009年一米香云纱布料出厂价大概在几十元左右,一件衣服除去设计及推广费用,只计算原料和制作的话,成本大概在一百元人民币左右。但市场上的相关产品往往卖至几百元甚至几千元。如按此理论当时品牌香云纱服饰利润极高。由于其材料及制作工艺限制,香云纱洗涤时不能用肥皂或碱性洗涤剂,不能用洗衣机,也不能揉搓,只能漂水洗。

产业结合发展
香云纱受到生产工艺限制,无法大批量生产。生产商们希望建立产业园,通过生产、展示推广、旅游等结合做大产业。2009年1月顺德区“两会”期间,顺德区一名政协委员也曾提出提案,建议政府建立香云纱生产、加工、销售、旅游一体化产业基地。 2010年第六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顺德的参展方表示伦教香云纱生产基地将建设香云纱体验区、非遗展示馆、时尚生活艺术馆等博物馆。

—— 摘自维基百科

揭开香云纱的神秘“面纱”

2006-11-07 08:55:10  来源: 珠江时报


  【核心提示】 它有一个香艳的名字,几百年时间里,草木、时俗、人情、世风都在流转变迁,它却拒绝接受现代工艺的改造,它的美丽不曾变更。它,就是始于佛山的香云纱,一种世界上最为凉爽的布料。 
香云纱是利用广东特有的一种植物———薯莨的液汁对桑蚕丝织物涂层,再用佛山地区特有的河涌塘泥覆盖,日晒加工而成。用这种方法制成的桑蚕丝织物质地轻薄、爽滑,是一种越穿越油润乌亮,越穿越轻快凉爽的纱绸衣料。由于是纱绸制品,穿起来走路还会“沙沙”作响,所以这种丝绸制品最初名为“响云纱”,后人以谐音叫成“香云纱”。   
然而,曾在佛山盛极一时的香云纱产业,如今却日渐式微,仅在顺德还保存着三家手工作坊式的香云纱工厂,位于顺德立交桥桥底的伦教成艺晒莨厂是其中坚持时间最长的一家。 



太阳下晾晒染布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特色揭密

名符其实的“佛山特产”

靠天吃饭离不了阳光

记者好不容易联系上顺德伦教成艺晒莨厂的厂长梁珠,当知道记者的采访意图后,竟然劝记者不要来。他无奈地告诉记者,不是不希望记者来采访,而是记者碰上了一个不算好的天气,“我们这一行是靠天吃饭,如果天气不好,根本开不了工。”梁厂长所说的好天气,就是艳阳天和微风、最好是无风。 
原来,香云纱的生产需要30多道工序,除了其中“过河泥”这道工序外,其他的工序都离不了阳光,称为“晒莨”,目的是为了颜色能染得好,染得牢。难道就没有办法解决吗?“没有!”梁珠说,一直以来,中国丝绸公司乃至日本的一些公司都到过他们厂,研讨雨天也能制作香云纱的问题,但是始终没有找到解决方案。
因为香云纱需要在空旷的草地上暴晒,如果有风的话会把平铺在草地上的香云纱吹皱或者吹飞,所以“微风或者无风”也成为其中一个开工的条件。梁珠介绍说,因为天气的缘故,一年中能够开工的季节只有4月初到11月,中间还有不少时间因为阴雨或者大风需要停工,“平均每个月只能开工20天左右。”



用薯莨植物榨汁成色素染布。



拒绝接受现代工艺改造 

终于等到一个无风的艳阳天,记者驱车来到顺德立交桥,从桥上经过,向桥的两侧俯望,几百亩连在一起的红褐色映入眼帘,这一片颜色就是正在晒制中的、还未成形的香云纱。 
  当记者来到桥底下时,一切都出乎记者意料:这里完全没有任何现代制造业的痕迹。空旷的草地上,50多位工人在烈日之下忙碌地工作着,两排砖木结构的旧房子分别搭建在桥的两边,这就是香云纱的制造厂房了,厂房里主要是几个大型的木桶、浸液池、洒莨水的洒桶、煮绸用的铜锅、浸莨水的浸水槽等,唯一一个能称得上机械的,就是一台破旧的薯莨粉碎机。 
  此时,几个工人正在进行着其中一道工序“浸莨水”,梁珠介绍说,接下来还要“洒莨水6次”、“封莨水6次”、“煮绸1次”、“封莨水12次”、“煮绸1次”、“封莨水1次”、“卷绸”等10几道工序,“这一切工序,都是由工人手工完成。” 
  梁珠介绍说,自从香云纱生产工艺发明以后,几百年来靠的全是手工操作。曾有专家专门到香云纱生产基地顺德,和工人们同吃同住,希望解开它的秘密,改变为一种大工业批量生产的产品,但无一成功。手工操作限制了香云纱的产量,梁珠说,完成30余道制作程序要十五天左右,一年最多能生产10万多米香云纱。
    
离不开珠三角尤其是佛山

  最后完工的香云纱是黑色的,这是它惟一的颜色,梁珠说,这得归功于工序中的“过河泥”。“过河泥用的河泥和水洗用的水只有珠三角地区的才适合,其中尤以佛山的最佳。”梁珠说,“香云纱是名符其实的“佛山特产”,它离不开珠三角,更加离不开佛山。”原来,因为含有单宁质的薯莨液汁与河泥特有的铁矿物质硫酸亚铁发生作用,变成了蓝黑色的单宁酸铁,使桑蚕丝纤维包裹上一层薯莨膜,于是,河涌塘泥覆盖的丝绸面呈蓝黑色,丝绸底则呈棕红色。含有这一特殊铁矿物质的河泥只有在我市的顺德、南海以及番禺、中山才有。 
  不过,即使是在珠三角,这个河泥也不是随便取用的。梁珠说,该厂每天早上都会派专人乘小舟沿厂边的一条珠江的支流到很远的一个没有经过污染的河里去取河泥回来。取回来的河泥非常润滑,不含半点杂质。梁珠说,只有这种河泥才是制香云纱所需的,它里面所含的硫酸亚铁不多不少,刚好够把丝绸织物染到所需的颜色。 
  梁珠说,解放后,中国丝绸公司曾经想把香云纱的制作技术带到丝绸厂颇多的辽宁丹东,于是用火车、汽车等各种交通工具把制作技术中关键所需的河泥带过去,但是无论如何也制不成香云纱。梁珠告诉记者,这也是制约香云纱扩大生产的一个因素,“现在全世界生产香云纱的地方只有珠三角,珠三角生产香云纱的工厂只有顺德的三家和番禺的一家。” 



工人把布放到薯莨汁色浸染。


人物特写

一位晒莨师傅的一天

  梁珠介绍说,伦教成艺晒莨厂一共有工人50多人,其中只有4个能称为师傅,即熟练掌握制造香云纱全部工艺的工人。
冯有胜就是4个师傅中的一位。皮肤黝黑的他告诉记者,他今年快50岁了,做晒莨工人已有20多年,11月3日,记者在伦教成艺晒莨厂记录下了他一天的晒莨生活。 

披星戴月集体开工

工人都是在厂里面吃住,早上4点钟左右,工人们就起床了,冯有胜和其他3名师傅最先起床,他们先到空旷的地方仔细观察“天象”,此时天空晴朗,月悬天边,4名师傅经过商量后认为今天可以开工。
冯有胜告诉记者,他们每天都是披星戴月开始一天的忙碌的,之所以要这么早开始,是要完成晒莨中的最后一道关键工序:过河泥。他解释说,过河泥是为了薯莨中的单宁与塘泥中的硫酸亚铁发生反应后在表面再形成一层黑色沉淀物,为使这个反应过程更充分,必须避免高温和太阳直晒,因此制纱工人们必须在日出前就起床开始上泥工序。
大概半个小时后,冯有胜又指挥工人把过河泥后的半成品抬到水泥地面上,用从河涌里抽上来的河水进行洗涤,此时,天已渐渐放亮,一些工人把河水洗涤过的半成品放到清晨微弱的阳光下进行晒干,记者看到,此时绸面已经达到了乌黑油润的外观。

直到月光变成烈日

忙完这些后,冯有胜启动薯莨粉碎机,把薯莨放进粉碎机,鲜红的薯莨汁流进水槽中,3位工人把已经开剪成20米左右一段丝绸放进“浸莨水”,这道工序所需时间为半天。其他工人也接着分工进行着洒莨水、封莨水、煮绸、封莨水、晒莨、卷绸等工序,“这些工序可以统称为“染色”。”冯有胜说。记者看到,经过这些工序后,原本白色的丝绸颜色慢慢由浅变深。 
不知不觉,温柔的月光已经变成了灿烂的阳光,工人们虽然都戴着草帽,但汗水已经满身。“11月的阳光还不算什么,要是在夏天,阳光很毒辣,我们工人的皮都快被晒得卷起来了。”冯有胜说。 
一天的劳动一直到下午5点多才结束。把晒在草地上的丝绸收起来后,工人们用大木桶装满清水,美美地泡起了澡。 
“我们香云纱工人每天的生活都是这样度过的。”冯有胜最后说。

历史现状

香云纱原产地为人作嫁衣   晒莨业以前在佛山地区曾盛极一时。梁珠告诉记者,上世纪30年代,顺德伦教除了农田和鱼塘,其他地几乎全部为晒莨场,生产的香云纱卖到上海、香港、国外等地,一度成为富豪们的酷爱服饰及炫耀之物,价格可比黄金。 
但由于莨纱制作时间长、成本高、颜色单一,很快抵不住“洋布”的冲击,晒莨厂一家接一家地倒闭。解放后,由于政府的扶持,伦教的晒莨业又兴旺了一段时间。后来因为市场、销路的原因,到了1979年,伦教剩下最后一家新民晒莨厂。省丝绸公司为了保存这原始的手艺,从各地找回师傅,注入资金,扶持新民厂,这就是成艺晒莨厂的前身。但是,就是这样一个起源于珠三角尤以佛山为主产地的昂贵的衣料,如今在佛山却找不到一家以香云纱为原料的制衣公司,仅有的3家晒莨厂都是为别人来料加工。不少外地制衣公司靠生产香云纱服装出了名,成艺晒莨厂的名字却无人知晓。为何不成立一家公司把自己佛山的香云纱宣扬出去呢?梁珠说,很难。 
今年年初发生的一件事更让梁珠感到不平和无奈:“香云纱”原产地地理标志被深圳一家名为“香云莎服饰有限公司”的企业抢注,还要求顺德工场不能再叫香云纱厂,随后这家公司又注册了“香云莎”商标。梁珠告诉记者,该公司的产品就是委托成艺晒莨厂做的。

发展前景

价格较贵市场潜力很大

  不过,目前对香云纱发展阻碍最大的并不是制作工艺的传承问题,梁珠表示,他一直都很注重人员的培训,现在已有接班人,暂时不会出现人才断层的问题。“场地不足才是最大的障碍。”
谈到“香云纱”的前景,梁经理的语气很肯定:“绝对是越来越好。”他表示,“香云纱”做成的成衣主要用于出口,因为它是纯天然的,在欧美等国家的人非常感兴趣。但因为价格比较贵,国内还没有达到这样的消费水平,但是其市场潜力还是很大的。
另外,记者从市非遗保护办公室获悉,作为仅产于佛山地区的一种独特的自然染色面料,香云纱的保护价值很大,不过由于准备工作不够充分,此项目没有申报首批国家或省级“非遗”项目,但可以肯定的是,“香云纱”将参加下一届国家及省级“非遗”的申报评选。

Monday, June 13, 2011 | 服装服饰

关于博主

  一枚成分复杂的网络IT分子,属于互联网行业分类中的杂牌军。